近期,國家發展改革委投資司、財金司與有關單位召開座談會,就PPP信用體系建設方式、信用指標與信用檔案、信用數據采集與分析、信用結果運用等方面進行了深入討論。另外,中央財經大學政信研究院聯合政信投資集團舉辦了“中國政信發展論壇”,就深入研討中國政信理論和發展實踐展開了探討。這兩個大會,從政策的高度和行業的深度為PPP規范發展提供護航。
發改委:加快建立PPP信用體系
據悉,在PPP信用體系建設大會上,確定了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方面加快建立PPP信用體系,促進PPP參與各方提高信用水平,規范運作PPP項目,推動PPP模式健康、可持續發展。政信投資集團專家表示,發改委這次召開PPP信用體系座談會,預示著信用建設將同PPP產生更加劇烈的化學反應,這對政信投資集團注重政信理論建設,幫助地方政府構建政信體系,起到了利好作用。
“行業發展至今,估計已經形成數十萬億市場規模。政信行業經歷逐步摸索、逐步創新的發展。從最初簡單的地方政府信用融資,發展到與各類金融機構的廣泛合作,再發展到地方平臺的投資賦能與金融工具創新使用,迎來了政府預算立法和PPP立法。”政信投資集團專家表示,現在政府治理逐步規范,民生項目投資有法可依。高質量發展,規范化發展,成為政信行業的主旋律。由于國家深化改革的需要,金融業去杠桿,加上外部貿易爭端的影響,這些都明顯從宏觀面、政策面,對政信行業產生影響。
北大專家:政府信用體系重塑,需根本改變體制機制
無獨有偶,在7月7日“中國政信發展論壇”上,北大PPP中心執行主任劉怡圍繞“回歸本源、創新發展”的主題,對PPP規范發展提出了極具建設性的建議。她表示,考察地方財力非常復雜,用什么樣的數據與指標來衡量?比如采用經濟發展、PPP狀況、財政收支、政務債務以及公共服務等數據,把這些數據進行指數化,便會得到PPP的指數,能夠反映地方政府的信用,能夠反映每個地方PPP發展的機會,能夠支持政府支出全面績效管理。
劉怡強調,希望通過政府信用體系的有效建立,為PPP的規范發展提供保障。政府信用體系的重塑,需要通過根本改變體制機制入手,通過稅收分享原則的調整來實現。弱化招商引資對經濟發展的扭曲,根本改變政府的激勵機制,需要改變傳統發展產業的思想,把增值稅分享原則由生產地原則改變成為消費地原則。大量的測算表明,轉為消費地原則后,稅收在地區間的分享會更加均衡。希望這是一個契機,希望通過政府信用體系的有效建立,為PPP的規范發展提供保障。
政信投資集團專家表示,通過幫助政府搭建信用體系,為PPP的規范發展提供保障也是政信投資集團一直身體力行的事業,為此集團同中財聯合創建了中財政信研究院,通過政信金融理論研究為PPP規范發展指明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