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全球經濟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已成為各國發展的重要議題。一個強大且具有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不僅能夠推動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機會,還能提升國家的科技水平和綜合國力。
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礎則是“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這既是過去70多年國家發展的經驗,也是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
現代化產業體系如何布局?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贏得大國競爭的迫切需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黨中央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高度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全面構筑發展新優勢的必然選擇。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作出全面部署,強調“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提出“推進新型工業化”、“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等重要任務。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鄭柵潔在《求是》發表署名文章《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提出了六大重大任務舉措,即要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要打造新的增長引擎,要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要扎實推進農業現代化,要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要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2023年6月召開的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提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主要構成要素包括現代化的工業、農業、服務業和基礎設施,這可以看作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四梁八柱。其中,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在經濟、社會和環境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現代化產業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加快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回顧世界現代化史,蒸汽機、內燃機、發電機、計算機等技術的大范圍推廣應用,都離不開相應基礎設施的大規模建設和適度超前發展。
首先,現代化的基礎設施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比如交通運輸網絡的完善使得原材料和產品能夠便捷地流動,促進了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高效運作。
其次,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對于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比如公共設施如醫院、學校、體育設施等直接影響著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
最后,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對環境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比如水利工程的合理規劃和管理,能夠有效保護水資源并減少自然災害對環境的影響。
總之,健全的基礎設施不僅滿足了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發展需求,同時也符合人們對美好生活和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期望。
正因為如此,政府和各界都提出,要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提高基礎設施的質量和覆蓋范圍,以推動國家的現代化進程,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并為未來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而與傳統的“鐵公基”項目相比,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涵蓋面廣、跨領域多,需要提前謀劃、整體布局,著力補齊突出短板,形成綜合優勢。
求是網評論員發表文章《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筑牢現代化強國建設基石》稱,要持續鞏固交通、能源、信息、水利等“硬件”基礎設施總體規模已世界領先的良好基礎,高度重視發展支撐電力、金融、網絡平臺等高效穩健運行的“軟件”基礎設施,更好發揮基礎設施體系的整體效能。
國家強,產業體系必須強。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一個復雜而長期的過程,需要政府、企業、學術界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以創新驅動為核心,優化產業結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成功構建一個富有活力、具有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國家的持續發展和繁榮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