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訊(記者張麗敏)當前,在我國發展PPP模式,對于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提升國家治理能力、構建現代財政制度具有重要意義。但目前,PPP模式的發展面臨了多重困難,對此,多位專家齊聚由中央財經大學政信研究院、政信投資集團聯合主辦的“中財PPP大講堂”深入解讀國內PPP行業實時熱點,并對解決PPP模式實際落地難題給出自己的見解。

 

中央財經大學政信研究院院長安秀梅表示,PPP項目的落地必須依賴于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大講堂旨在探討和解決政府在PPP領域發展過程中的實際需求,為政府提供項目的法律法規咨詢服務,進而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進步。大講堂將針對相關地方政府PPP項目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為當地政府找到適合地方經濟發展的PPP路徑。

 

政信投資集團集團副總裁丁兆吉說,“政信投資集團作為國內最早進軍政信領域的企業,從與地方政府合作投資存量項目為起點,經歷了PPP發展以來的歷次政策調整,由此也在不斷調整更新業務來適應政策變化,為化解地方債務壓力獻計獻策,為地方經濟發展添磚加瓦。”

 

國家發展改革委投資研究所體制政策研究室主任吳亞平圍繞“戰略賦能-產城融合”提出了建設性的觀點。他表示,PPP模式的融智功能、資源整合功能、融資功能是產城融合項目主要采用PPP模式的原因。在談及產城融合項目投融資模式改革方向時,他指出,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運營產城融合項目,不一定要采取PPP模式,可以往民建民營民有的私有化模式方向發展。

 

中國國際經濟關系學會副秘書長朱學東表示,投資模式最好、最簡便的還是PPP模式,能夠幫助政府減輕發展阻力,但是也要注意風險問題,因為現在防范金融風險是經濟工作之首。應該加強信用體系建設,信用對于投資環境具有很大影響力。

 

中央財經大學政信研究院副院長陳功指出,當前我們國家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經濟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中財PPP大講堂”的舉辦為政府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水平提供了指導,幫助地方政府做好產城融合,為地方經濟發展加碼、動能轉換賦能提供助力。

 

原文鏈接:http://jjsb.cet.com.cn/show_502380.html